【绽放青春】社会实践(19)探索乡村法律服务新机制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新局面
为进一步剖析乡村法律公共服务机制,推动线上法律服务的普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必赢唯一官方网站赴杨陵周边调研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期十天的乡村调研与为期五天的调研报告书写与改进,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调研内容,取得多项成果,为创新乡村法治建设新局面,推动乡村法治服务持续细化交出了一份属于西农青年学子的充实答卷。
酷暑消解,秋风渐起,随着深入到一个个乡村之中,团队成员所发掘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所受到的调查阻力也越来越大,面临众多的问题和庞大的数据,队员们虽感到棘手但还是迎难而上。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彼此打气,认真整理调研材料,分类整合问题,并提前将一部分数据交由数据处理组同学进行预处理,最终,队员们坚定决心,认真完成了所有既定的实践任务。
本次调查走访的杜寨、马家沟、崔西、崔东四村村民以及随机采访的街头对象,为我们提供了一副较为完整的乡村法律服务诉求和法律公共服务建设的图景,包含了来自最广大城乡民众的一线声音。经调查,目前西北乡村集中体现的法律诉求可根据紧要程度排序如下:1)土地租赁以及土地置让所产生的经济纠纷;2)邻里、亲辈所产生的人际交往纠纷;3)地方企业与原住村民所产生的利益纠纷;4)地方上的养老保障金与社会保障金支付所存在的问题;5)留守村民子女外出务工所产生的劳动纠纷与养老纠纷。
与问题伴随的是,乡村法治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使得所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良好解决。对于民事相关的纠纷,地方上多采用更有“人情味”的解决方式,如借助村委会、村大队、志愿调解员等第三方团体进行调解,在尽力不破坏邻里和睦氛围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对于刑事纠纷,村民可在村委会或地方巡回法庭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有效解决,并同时开展相关的法律宣传普及活动。
经调查,至村一级行政区划,地方上法律宣传普及较为全面,并设有乡村法律服务专事人员。村民反映村内的法律宣讲、律师下乡等活动频率较高,群众代表与部分党员家庭可以自发组织村民进行相关学习,尤其是农业相关的法律方面。乡村法律公共服务建设完善且富有组织性。
此外,本团队成员在调研过程中,认真考察了地方村民对于互联网的使用情况。作为线上法律公共服务的基石之一,村民对于互联网的熟悉与使用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由于乡村年轻人外出务工的情况广泛存在,村中留守人员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多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因此对微信等通信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并且部分村民有浏览视频或新闻文章的习惯,对于手机的相关操作也比较熟悉。
经过全面的分析与激烈的讨论,队员们一致认为,在现今的乡村法律公共服务建设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于微信小程序这一具体工具,补足行政机制短板、完善乡村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具有确实可行的实用性与创新性。通过小程序的使用,无论是进行法律法治的普及与宣传,还是进行线上的法律资源联系,实现城市法律资源向乡村的倾斜,都具有实践的意义。利用互联网,将乡村与城市相联系,降低乡村人群获得优质法律资源的门槛与成本,为乡村法律从业人员提供更好的协助工具,正是我们开展本项目的初心与目标。经过与当地政府、企业、群众的采访与讨论,这一项目也得到了大部分参与调研对象的认可与支持。
经过本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不仅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写就了一份九千余字的调研报告,而且也为当地的法治建设与服务完善提出了新的观点与建议。大家在完成调研任务之余也深有感触,提交了近八千字的实践感想。经历本次调研,队员们也都意识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深刻体验到了实践对于思想的提升,团队成员们集体表示,身为青年大学生,能为乡村干实事,能为社会促发展,感到无比的自豪。
编辑:邵禹华
终审:马 宁